张坤访谈之我思

Posted by wxwmaple on March 21, 2021

2020年是全民买基的年份,一大批基金经理声名远扬,并屡次冲上微博热搜,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人称“坤坤”的张坤经理。在机缘巧合下,本人有幸拜读了小雅对张经理的采访全文,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移步资料来源观看。若想节约一点时间,我在下文概括了张坤的主要观点,以及我对其方法论的一些思考。


观点一:和商业模式好、竞争力强、确定性强的企业长期走下去。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好是一个比较玄学的概念,张坤补充说是指公司的现金流强。作为巴菲特的坚定信徒,张坤和他的老师一样不喜欢高杠杆的公司,也不爱重资产的公司,就爱账上钱多的那种。这点我也是十分认同的,高杠杆意味着在困难时期容易猝死,重资产意味着折旧很厉害,影响净利率。张坤说了一句挺有意思的话,重资产不意味着准入门槛高,因为别人只要有钱就能复制你。就像巴菲特讲的,你给我1000亿美金,我可能不知道怎么去跟可口可乐打,但我知道怎么跟美国钢铁打,怎么跟这些靠资产堆积起来的公司去打。

竞争力强:竞争力强主要是说对上下游强势。对上游可以压低价格,要么靠全球化多找供应商,要么大量采购买批发价;对下游包括对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强势。海天味业是我第一只赚大钱的股票,当时看到他年度应收账款只有100多万的时候,我果断就买入了,这意味着几乎没有供应商敢欠他的钱,强势程度可见一斑。至于对消费者怎么强势,个人的理解就是要么产品实力够硬,要么品牌认可度够硬。其实这两者也差不多是一回事,品牌认可度高的公司就没有产品差的,我再不喜欢苹果,也不可能质疑苹果手机的实力,把苹果排出手机圈的前两名。

长期:张坤没有说长期指多长,只是表示投资期限不同,做出相反的决策是完全合理的。以我目前的能力值看,我绝对不会干拿着一家公司十年的事情,我的解法是设法计算公司的盈利情况,参考同期行业PE做出大概估值,然后在达到90%的时候套现离场。应该说,我是一个现实主义感比较强的不完全价值投资者。

观点二:变化太大的企业要避开;周期行业不碰;同质性太高的企业不碰;

变化大的行业:张坤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电子行业。就在几天前,光电上市公司欧菲光宣布“与境外特定客户终止采购关系”。翻译成人话就是欧菲光被苹果踢出供应链了。消息一出,欧菲光立刻封死一字跌停。其实类似的先例并不少,比如所谓的苹果三傻立讯精密、歌尔股份和蓝思科技,2021的状况都不太乐观。这类公司的特点是劳动密集+技术壁垒不高,在吃到大客户订单的情况下盈利有可观飙升,一旦失去订单就断崖式下跌。

自库克掌权以来,苹果彻底放弃了零部件生产的做法,开始“全外包”模式。不管是出于供应商安全的考虑,还是响应国家要求降低贸易逆差的政策,还是为了寻找更便宜的人力,苹果出逃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可能的机会在面板概念和特斯拉概念。前者有懂手机的朋友坚定看多,我了解不深,但是觉得面板利润率太低,不太看好。后者与上海市政府签了对赌协议,在短时间内(5年)可以预见疯狂扩产,相关供应商可能能分点油水。当然,要小心暴雷。

周期行业:在这点上我与张坤意见不同,因为个人炒股和基金控盘的打法不同。出于控制回撤的目的,张坤不敢重仓周期股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能看见好的机会,买一些未尝不可。周期股号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算好赔率和概率,冲就完事了!

同质性高的行业:由于张坤的特殊身份,他提到的公司被记者隐去姓名,只模糊地写着“化工行业的w公司”,个人大致猜测是聚氨酯龙头——万华化学。无独有偶,今年一月份化工行业疯涨的时候,一位炒股大佬曾表示自己不太敢入化工。他与张坤的谨慎实际上来源于对自我的谦虚,即假设自己不能充分了解市场。我今年买过床垫公司梦百合,大致了解了一下其使用的上游材料的MDI——好巧不巧这正是万华的拳头产品之一,国内只有五家公司能做。如果是别的产品呢?一旦陷入价格战,恐怕就没有太值得炒作的空间了。因此我也从没买过化工公司。

观点三:三个会出大公司的领域是医药,消费和科技,但驱动方式不同。

消费品:消费品是品牌和渠道双重推动的产品。由于其需求具有弱周期性,也就是说供给关系不太会剧烈波动,是很稳定的赛道。品牌驱动是好事,这意味着竞争对手很难用价格战把你打死,比如我就是爱吃麦当劳,华莱士再优惠我也不会多看一眼。

反之渠道推动是一件大麻烦,典型例子如零食概念股,被淘宝吸血过多,从三只松鼠跌成一只松鼠。我会比较看好有能力控制渠道甚至自建渠道的公司,例如有专营店的格力,厂商逼迫经销商降价的茅台等。

科技品:渠道推动。其实科技品的产品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国有阿里腾讯两大巨无霸,自立门户非常困难。由于真正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纳斯达克上市,这里懒得多分析了,反正也不能买。

医药品:产品驱动,这意味着小公司在此领域可以闯出一片天,只要做出一个爆款,股价就会很喜人。张坤认为产品驱动的公司,稳定性要比品牌驱动和渠道驱动弱得多,所以这个赛道出好公司,但难买。我作为一个小散户,不像业内人士能了解到第一手信息,买小而美的公司的确不现实。但是,渠道大于产品我不认同。中国的典型例子是长春高新和恒瑞医药,前者营销投入巨大,爆款是生长激素;后者是中国创新药龙头。对于某个小领域,靠一款药物能获得长期的稳定的收入,但是受众毕竟是有限的,又不可能天天涨价,天花板在那里,吃完专利期,仿制药就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何况国家的集采也越来越凶狠,药代被打压的大环境下,靠营销又能赚多久的钱呢?医药,我选恒瑞。

​ 医用品的情况和药物不太一样,我还没想清楚,就不献丑了。

观点四:家电、零售企业等有天花板。

张坤嘴上这么说,其实还是把海尔智家作为第一重仓过一段时间,现在又大幅加仓苏泊尔。当然,在看见明显的套利机会时,是可以灵活地改变一些方法论,靠一套东西是不可能在市场混一辈子的。但既然他没有严格照做,我就不做解读了。

观点五:新能源还没有看到赢家,暂时不买。

新能源已经火热太久了,概念也广泛。之于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我曾经买过隆基股份,赶上高瓴资本入场,风光了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赢家,其实是因为硅片的182mm与210mm之争太过于火热,还没分出胜负来。我看过一些专业人士的技术分析,说实话,以我的实力不可能分辨出182和210的路线孰优孰劣,之所以选择隆基股份,主要是看中龙头身份,他家的182mm是较为保守的产品,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要稳健一点,并不意味着我认为210不敌182。

新能源的另一个角度是新能源车。同样地,以比亚迪为首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为首的三元电池也打得难解难分。以特斯拉为首的充电模式和蔚来为首的换电模式也竞争激烈。虽然现在行业格局是同涨同跌,只有幅度区别,但潮水褪去后,恐怕有较大的分化。

观点六:重点关注五年以上ROIC>10%的公司

$ROIC=\frac{净利润-股息}{总投入资本}$

净利润大家肯定都懂,股息是指公司对股民的分红,也不难理解。投入资本比较复杂,简单可理解为股东权益(股东股票的市值)+有息负债(发企业债承诺的利息)等。

$ROE=\frac{净利润}{净资产}$

由于净资产=资产-负债,ROE公式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忽视负债的问题。从单调性分析很容易看出,负债高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很高的ROE,比如金融行业和地产行业,通过大量杠杆做高ROE,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张坤不看PE和PB,甚至不看ROE,只看ROIC,应该说是非常谨慎的经理了。

PS:分子的不同我没有论述,因为网上对Net Income的定义似乎不一致,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了,我只看分母。

观点七:一定要和全市场对抗过

张坤极度反对“不要对抗市场,应该顺应市场”的观点,但是他同时也承认,“独立”其实是属于投资人的品质。作为小散户,对抗市场的可能就是吃最肥的肉或者挨最毒的打,这属于进阶话题了,以我现在的能力,我觉得能预测市场的动向,“打不过就加入”就不错了。我在第三层就够,张坤是大神,去第五层是他的事情。

后记:

张坤不愧是新一代顶流基金经理,不管理论是否对错,至少能给出一套自圆其说的观点,并且在不同场合表述都一致,可以看出他是践行这种价值观的,同时是做过很多思考的。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张坤访谈的文章,但大多只是一些语句的摘抄,没有去深入分析,那还不如我自己想,自己写。我与张坤先生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是因为我境界不够,也可能是因为基金经理和散户的身份客观差异。一个50%几率涨100%,50几率跌80%的票,在资金量无限的时候买根本就是捡钱,但散户不一样,他不能承受80%亏损的风险。

最后,我要感谢采访者小雅和被采访人张坤先生,是你们给我一次思考自我的机会。

资料来源:

  1. Return on Equity
  2.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

  3. 小雅深访 | 易方达张坤最完整投资思路